《少年游》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。此词上片写景,下片写情,描写了春日里男女之间的一段情感纠葛。上片写景,以“云阶月地”为背景,描绘了少女在春日里游玩的情景,同时也暗示了少女的孤独和寂寞。下片写情,以“彩袖殷勤捧玉钟”为引子,描写了男女之间的情感交流,但最终以“细看来,不是杨花,点点是离人泪”作结,表达了词人对于男女之间情感的深刻理解和感慨。整首词语言优美,情感真挚,表达了词人对于人生和情感的深刻思考。亲爱的读者,你是否曾在某个静谧的夜晚,被一首诗、一段词所打动,仿佛穿越时空,与古人对话?今天,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宋代大文豪苏轼的内心世界,感受他那《少年游》中的深情与诗意。
一、初识《少年游》

《少年游》是苏轼在宋神宗熙宁七年(1074年)三月底、四月初,任杭州通判时所作。那时,他因赈济灾民而远赴润州(今江苏镇江),心中充满了对妻子的思念。这首词以妻子思念丈夫的口吻,含蓄婉转地表达了夫妻间的一往情深。
二、词中意境

“去年相送,余杭门外,飞雪似杨花。今年春尽,杨花似雪,犹不见还家。”这是《少年游》的开头,苏轼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夫妻别离的情景。去年,大雪纷飞,他送妻子至余杭门外;今年,春天已尽,杨花飘絮,却不见丈夫归来。这四句词,将时间、地点、气候巧妙地结合在一起,营造出一种凄美、哀婉的氛围。
三、情感表达

“对酒卷帘邀明月,风露透窗纱。恰似姮娥怜双燕,分明照、画梁斜。”下片转写夜晚,苏轼以妻子的视角,描绘了她在月下独饮、思念丈夫的情景。她卷起帘子,邀请明月作伴,却无奈风露透过窗纱,扑入怀中。最后三句,以嫦娥怜爱双燕的典故,表达了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。
四、艺术特色
《少年游》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。首先,苏轼巧妙地运用了对比与类比手法,如“飞雪似杨花”与“杨花似雪”的对比,以及“姮娥怜双燕”与妻子的类比,营造出一种幽深、缠绵的意境。其次,词中情景交融,如“对酒卷帘邀明月”与“风露透窗纱”的描写,将妻子的孤独与思念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。
五、历史背景
苏轼在创作《少年游》时,正值北宋中期,政治环境复杂。他因与王安石议论不合,自请外任,被派往杭州作通判。在杭州,他远离了政治漩涡,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愉快。每次因公离开杭州,他都会依依不舍。这次远赴润州,更是让他对妻子和家乡的思念之情愈发浓烈。
六、
《少年游》是苏轼词作中的佳作,它以细腻的笔触、丰富的情感、独特的艺术手法,展现了苏轼对妻子、对家乡的深深眷恋。这首词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苏轼的才情,更让我们领略到了古人的情感世界。在忙碌的现代社会,让我们放慢脚步,细细品味这首《少年游》,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深情与诗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