区别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的依据,成立与生效的界定与区分

区别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的依据,成立与生效的界定与区分

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是民法中两个重要的概念,它们分别描述了法律行为的不同阶段和条件。以下是它们的主要区别:1.成立:成立是指民事法律行为在形式上已经具备法...

admin 明星 2025-04-03 3

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是民法中两个重要的概念,它们分别描述了法律行为的不同阶段和条件。以下是它们的主要区别:

1. 成立:成立是指民事法律行为在形式上已经具备法律规定的所有要件,即行为人的意思表示已经形成,并且该意思表示已经符合法律规定的形式要求。换句话说,成立关注的是行为在形式上是否已经符合法律的要求,而不考虑其是否具有法律效力。

2. 生效:生效是指民事法律行为不仅已经成立,而且已经产生了法律效力,即行为人的意思表示已经得到了法律的认可和保护。生效关注的是行为在实质上是否具有法律效力,以及这种效力何时产生。

因此,成立是生效的前提,但成立并不意味着生效。一个民事法律行为只有在成立的基础上,满足法律规定的生效条件后,才能产生法律效力。例如,一个有效的合同不仅需要在形式上符合法律规定,还需要在实质上满足合同自由、公平、诚信等原则,才能产生法律效力。你知道吗?在咱们这个法治社会里,法律行为可是无处不在,就像空气一样,无处不在。但是,你知道吗?法律行为里头还有两个小秘密,那就是“成立”和“生效”。它们俩虽然长得有点像,但作用可大不一样。今天,我就来给你揭秘它们俩的区别到底在哪里。

一、成立:法律行为的“出生证明”

首先,咱们得弄明白什么是“成立”。简单来说,成立就是法律行为的一个“出生证明”。就像你出生了,得有出生证明一样,法律行为也得有“成立”这个证明。那它怎么证明呢?主要看三个方面:

1. 意思表示:这个意思表示,就是指你想做什么,比如说你想买房子、想结婚,你得把这个想法告诉别人,这就是意思表示。

2. 行为人:行为人就是指做这个法律行为的人,比如说你、我、他,咱们都是行为人。

3. 标的:标的,就是指你要买的东西、你要结婚的对象,这些都是标的。

只要这三个条件都满足了,法律行为就算成立了。就像你出生了,有了出生证明,你就是一个合法的人一样。

二、生效:法律行为的“成年礼”

接下来,咱们再来说说“生效”。生效,就像是法律行为的“成年礼”。成立只是证明你存在,而生效则是证明你有了法律效力,可以开始发挥作用了。

生效的条件主要有以下几点:

1. 民事行为能力:这就是说,你得有这个能力去做这个法律行为。比如说,你是个未成年人,你可能就没有能力去签订合同。

2. 意思表示真实自愿:这就是说,你得是真心实意地想做这个法律行为,不能是被别人逼的。

3. 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:这就是说,你不能做违法的事情,也不能损害社会的利益。

只要这三个条件都满足了,法律行为就算生效了。就像你成年了,可以开始享受成年人的权利和责任一样。

三、区别:成立与生效的“不同面”

那么,成立和生效到底有什么区别呢?其实,它们就像是一对双胞胎,长得有点像,但还是有区别的。

1. 着眼点不同:成立是看法律行为是否符合构成要素,而生效是看法律行为是否符合有效条件。

2. 判断标准不同:成立的判断标准是意思表示、行为人和标的,而生效的判断标准是民事行为能力、意思表示真实自愿和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。

3. 发生时间不同:成立是法律行为具备法定构成要素时,而生效是法律行为具备法定有效要件时。

4. 效力不同:成立的效力是法律行为的存在,而生效的效力是法律行为的法律效力。

四、案例分析:合同签订与生效

为了更好地理解成立和生效的区别,咱们来看一个案例。

小王和小李签订了一份买卖合同,约定小王将一套房子卖给小李。合同签订后,小王突然发现小李是个无民事行为能力人,于是他要求解除合同。这时,我们就需要判断这个合同是成立还是生效。

根据上面的分析,我们可以得出结论:这个合同已经成立了,因为小王和小李已经具备了合同成立的条件。但是,这个合同没有生效,因为小李是个无民事行为能力人,他没有能力签订这个合同。

五、:法律行为的“双胞胎”

通过上面的分析,我们可以看出,成立和生效是法律行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。它们虽然长得有点像,但作用却大不相同。成立是法律行为的“出生证明”,而生效是法律行为的“成年礼”。只有明白了它们之间的区别,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法律行为。所以,下次再遇到法律行为的时候,别忘了看看它是成立还是生效哦!